高雄港區新聞網 新聞中心報導
工研院今(9月15日)舉行「工研院52週年院慶暨第14屆院士授證典禮-創新週開幕」,由副總統蕭美琴親臨主持授證,並向五位新科院士致上最高肯定,盛讚工研院是「改變世界、讓臺灣更好的力量」。
本屆第14屆新任工研院院士,涵蓋半導體、工程營造與生醫醫療三大關鍵領域,分別為:
米玉傑(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)
余俊彥(中鼎集團 總裁)
蔡長海(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 董事長、亞洲大學 創辦人暨董事長)
羅唯仁(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前技術研發暨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)
倪衍玄(臺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 主任、臺大醫學院醫學系 小兒科特聘教授)
典禮現場,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、工研院院長劉文雄、以及眾多產官學研界貴賓皆到場見證。
蕭美琴副總統在典禮致詞時指出,工研院長年扮演臺灣科技創新的推手,在半導體、生醫、工程等關鍵領域突破不斷,見證臺灣如何在挑戰中創造奇蹟。她逐一肯定五位新科院士:
米玉傑:在先進半導體製程研發與設備供應鏈本土化上貢獻卓著。
余俊彥:帶領中鼎工程布局全球,展現臺灣工程競爭力。
蔡長海:推動新藥、基因與AI研發,奠定臺灣生醫國際地位。
羅唯仁:突破製程技術瓶頸,取得多項全球專利,帶動產業供應鏈成長。
倪衍玄:在B型肝炎防治與兒童健康政策上成就卓越。
副總統強調,工研院是產官學研的核心平台,將在AI應用、醫療健康、傳統產業升級等面向持續展現影響力。
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致詞指出,全球近五年經歷COVID-19疫情、烏俄戰爭與生成式AI崛起,改變國際格局,也凸顯臺灣的契機。他強調,未來五到十年,生成式AI與晶片將是各產業創新的核心,而臺灣在晶片製造與AI人才的基礎深厚,正好符合全球發展重心。
他並指出,工研院52年來持續與政府政策及產業需求並肩同行,從半導體、資通訊到五大信賴產業,推動「AI化」與「數位雙軸轉型」。未來將率先投入人形機器人、無人機、無人載具等前瞻領域,承擔尚未有人投入的任務,搶佔國際先機。
五位新科院士也分別致詞:
米玉傑:回顧30年在台積電研發先進製程,期許持續推動半導體創新。
余俊彥:強調綠色工程與淨零EPC解方,並提及中鼎攜手工研院打造全球首座再生水廠。
蔡長海:期盼結合工研院與醫療界,共同推動智慧醫療、新藥開發,打造全球領先的生醫產業。
羅唯仁:強調AI與晶片結合將是下一波契機,並深信工研院能統籌世界級研發平台。
倪衍玄:強調臺灣跨領域整合優勢,呼籲工研院持續扮演創新領頭羊。
「2025 ITRI Innovation Week 工研院創新週」同步於9月15日至19日登場,為期五天,活動涵蓋:
院士會議
2035跨域創新論壇
智慧醫療論壇
南方產業轉型論壇
機器人&無人機論壇
並舉辦「智權新創周」,以智財策略結合新創能量,鏈結全球市場。現場「價值創新 ITRI前行」技術特展,更集中展示「AI百工百業亮點技術」,呈現如何將創新成果落實到產業與社會。(圖/工研院)
電子信箱:kprnews666@gmail.com
高雄港區新聞網
北中南暨花東地區新聞大聯盟/新聞聯播單位/合作媒體
本平台依新聞屬性,透過電子報與數位傳播系統,定期傳遞新聞與評論,涵蓋中央與地方決策圈、立法與行政單位、產業公協會及地方意見領袖。
我們致力於讓重要訊息能夠直達社會關鍵層面,形成公共對話,推動社會共識。